情绪障碍的治疗简单又难 要了解孩子心
情绪障碍症是多发于15岁左右的未成年人人群中,所以会被称为儿童神经症。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的问题(包括一些焦虑、抑郁、恐惧、羞涩的情绪),要在持续到一定的时间或者是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社会功能才会被定性为情绪障碍。情绪障碍的危害很难控制,有的会情绪暴躁或与父母发生剧烈矛盾,有的情况严的甚至会自我虐待,所以应注意孩子的情绪波动。本文将会讲述情绪障碍的治疗。
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
应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具体包括: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童情绪障碍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确实存在明显症状,经过环境调整、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患儿,建议使用比较系统的药物治疗以尽快地控制和缓解患儿的症状。儿童情绪障碍药物治疗的种类与成人基本相同,主要是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对于学龄前儿童一般推荐使用抗焦虑药物。
抗焦虑药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帮助睡眠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对于症状严重、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儿童,也可以选用路硝西泮等药物。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但需要经常反复服用者好不要使用同一种药物。
心理及行为治疗:
因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患儿的个性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治疗在情绪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均可用于儿童少年,因此,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认知行为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使用比较普遍。在治疗前要熟知患儿的情况。治疗时要通过与患儿的交谈及观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并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气愤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
行为治疗也是儿童情绪障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以“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并可使行为朝预期的反应改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行为。恐怖症、强迫症的患儿可使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目前使用日益广泛,并有较好循证依据,可治疗儿童情绪障碍。
家庭治疗将患儿和家庭其他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对改善患儿症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的。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在后天也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另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养育的态度及家庭出现种种问题都有可能与患儿的情绪障碍有关,并成为影响治疗的因素。
部分患儿的症状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症状,而可能是整个家庭的病理问题在患儿身上的反映。因此,儿童情绪障碍单靠药物治疗可能难以,家庭治疗也非常重要。
情绪障碍的治疗中重要的是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才能帮孩子。所以在孩子的社交圈里的成年人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怎么控制情绪,怎么放松情绪,怎么表达情绪,以及处理问题、冲突等。总之,要让孩子从心理上克服情绪障碍才能称为。
- 上一篇:了解你孩子的状态 关注行为和情绪
- 下一篇:关注孩子心理 以免儿童情绪障碍发生
-
浅谈情绪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2019-03-23
人是具有感情的动物,有感情就会有情绪,就会有喜怒哀乐。 高兴、快乐、狂喜、悲伤、忧郁、生气、愤怒、恐惧、害怕、担心、忧心、失望、绝望、焦虑、同情、冷淡、冷漠、诧异、惊奇等,我们人类拥有这么多丰富的情绪,并且它时刻与我们如影相随。 为了得到别
-
双向情感障碍 隐藏在你身边的心灵杀手2019-03-04
双向情感障碍的形成原因有什么?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它的特点是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一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表现为情感低
-
时而暴怒 时而低落—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2019-03-04
双向情感障碍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健康状况,被称为躁狂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有两种主要类型,可根据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性质进行分类: 种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躁狂发作,也经历过严重的抑郁发作。 第二种至少有一次轻度躁狂发
-
自闭症的表现 社交障碍的表现为典型2019-02-25
在社会上,有些人患上了自闭症这种精神疾病,这种疾病常常会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带来比较的痛苦。而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自闭症的表现,对于自闭症的患者,有些人常会误以为只是害羞、内敛的性格表现,从而并没能及时发现自闭症的疾病,其实自闭症并非只
-
现代女性的十大情感障碍 你知道几点2019-02-21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女子,又有着怎样的成就,情有所归的一定各有各的优点,被动单身的一定各有各的毛
-
双相情感障碍的内表型研究进展2019-02-21
GOTTESMANLL等早在1973年就认识到了精神障碍遗传性的问题,但目前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系统仍是基于症状学而分类的,没有充分的病因学的证据以及与疾病病理机制相关的研究作为分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