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脆弱的阶段
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八成以上的年龄是在9至14岁之间。这不是巧合,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为脆弱。
孩子成长到10至12岁之间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如果家长不谅解和不懂得配合这些转变,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沟通会地恶化;抗拒、隐瞒等行为亦会出现。
一般人说的代沟、反叛性格都在这个时期产生。
更严重的争吵、不理睬、离家等行为也可能发生。
特别是这些转变来得既快又大,令家长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这与孩子大脑成长发育的方式有关。
孩子由13至14岁左右到成人的阶段,对大脑的发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准大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拟成年人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
为了进入这个“准成人”阶段的准备工作便是在10至12岁的一段时间进行。
孩子可能在过去常常听从家长指示,在家长的身边亦步亦趋、很随和顺意。可是在一两周内,孩子会忽然变了另一个人,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都不会很好,没果,但却总是坚持己见,宁愿事后受骂。
原来,为了准备踏入“准成人”的阶段,孩子的脑里开始了一个预编的程式。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拖着他的手走路,但是孩子做“准成人”时,却必须不让人拖着,而且用自己的双脚走路。
这个改变的步就是孩子想甩开家长的手,这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就是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例如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去什么地方,送上学也只让家长送到远离校门的路口。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很多主意,就算是一件曾做过多次,一向用家长所教的方法做得效果不错的事,现在都不肯照着沿用的方法,而是改用自己想出来的,往往效果不好的方法。弄糟了以后问孩子为何不用旧的好方法,他也答不出来,这是因为在当时,内心就有这样的一份冲动。这份冲动来自他脑里遗传基因预编的程序,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02
家长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便不会事事施压,坚持孩子听从自己的指示或用旧方法了。毕竟家长是想孩子他日成为一个有能力照顾自己、成功处理人生中种种挑战的人,甩开家长的手是必然的步。刚开始时所想到的方法当然不够周详,可这正是好的自立锻炼呢!
若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以为孩子变得反叛了,处处不听话、事事顶嘴、沟通困难、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鼓励。每当孩子做得效果不好,向他表示你对他有信心,支持他再试。另外,多与他谈谈,听听他的想法和感受。
另有一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有强烈反应,家长若处理不善,或会引起很大的后果。这就是孩子交友的问题。在10至12岁阶段,孩子对结交朋友会有很固执的意见,家长为了防范孩子误交损友,或会对孩子加以限制,孩子因而会有很强烈的反应。家长如果处理得不好,亲子之间的关系会在短短数周变得很坏。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会不惜为了与某人交友而瞒骗家长,与家长反目,甚至离家出走,虽然那个某人一个月后已经不再是孩子的朋友!
其实,这方面的情况是不难处理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心里的需要。当孩子成长后,在他的里得到同辈的接受和有自己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他要学会与别人建立友谊,而且要树立为友谊付出代价的意识。家长的反对,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让他发展出这份能力的意思,他当然强烈地反抗了。
03
在另一方面,一个10至12岁孩子眼里“某个人是朋友”所代表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心中的一套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家长心中的“不长进”对孩子便没有什么意义;反之,那个朋友所表现出的机智、反抗命令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孩子却十分向往。家长若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套价值观。
我建议家长:假如你不许孩子与某人交朋友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的话,可以稍微降低要求,例如订立规则:一个星期见面不超过两次,外出必须在晚上11时前回来,请那位朋友到家中一同玩耍等(可乘机作出深入的观察)。
再进一步,可以对孩子说,既然那个人有资格做他的朋友,那个人的父母也有资格做你的朋友了,鼓励孩子安排让家长认识那人的父母。两个孩子的父母有了联系,双方都会更安心。
更和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家长必须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了。
过去,家长可能扮演一个带领、指导、的角色,这代表力量、正确做法和标准。在未来的阶段,家长若想维持(或者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到孩子成年后都可以保持一份融洽良好的关系,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去做孩子的朋友。家长的仍然有用,但必须收起来,待有需要时才拿出来用。(反正这份,待孩子长大到15至16岁时,剩下的也不会很多了!)
朋友与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有对等的地位,是互相支持、信任和帮助的。有困难和困扰时,我们都会找朋友去舒解。好的朋友,不会老是说他自己怎样正确,也不会(亦不能)逼对方接受他的意见。好的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重要的是,与好的朋友谈话,双方都可以表达意见,没有一面倒的说话,更不会句句都是批判和指责!
有时,我们见到一些父子或母女,年龄加起来已超过100岁,但两人还是十分融洽、亲密,就像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当年孩子在10至12岁时无意中建立起朋友的地位,一直便都可以维持一份羡人的亲密友谊。如果家长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使得双方的关系很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找一个双方都比较轻松的时刻,主动地与孩子谈谈自己(家长)的一些烦事,例如公司里出现的困难,把语言强调在内心的困扰(情绪)上。
二次孩子或者不会有积极的反应,因为他不习惯这种情况,不知如何是好;也或者他不相信家长这样做是真心的。家长应多尝试几次,加上在其他事上已经减少施加压力,孩子终于会接受,开始与家长谈论家长的困扰。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孩子交谈,是邀请其做朋友的表示。家长有困扰时会找孩子倾诉,当这份友谊建立后,孩子有困扰亦会找家长倾诉了。
在10至12岁(若不能更早)的时期与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必须明白,若想永远维持成功愉快的亲子关系,这份关系需及早建立,重要的是在10至12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必须出现“的监督关系”被“朋友的支持关系”所超越。这样说或者不符合传统的主张,但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孩子无论在智力成长、社会影响和吸收资讯方面,都急剧地趋向早熟。家长要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改变做法,以效果为目标而不应盲目追随传统了。
很多家长问关于孩子过早谈恋爱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女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十三四岁便可能会有异性朋友,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不知如何处理,只会不断反对,结果很可能是全的人都知道你的女儿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呢!如果不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好是在女儿10至12岁或更早的时候便与女儿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能够互道内心语言。
其实,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自己也对很多事情不知应该怎么办,十分渴望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以母亲身份去给她这些意见是适当的,但家长必须先成为她的朋友,她才会让家长知晓她内心的想法,并与家长分享她的感受。
不明白孩子在10至12岁的上述种种需要,典型的证明便是每有家长问孩子事情,孩子总是回答说:“你不会明白的。”若你的孩子经常有这样的回答,你便应试试本文提供的做法了。
- 上一篇:“我养你”害了多少女人?
- 下一篇:90%的人不知道自己得了这种病“双相情感障碍”
-
我老婆生完孩子以后极度洁癖是怎么回事?2019-02-25
来访者:我老婆生完孩子以后极度洁癖,以前不那样,有办法改吗? 啊漫老师:她这个洁癖呀,是强迫症状的一种。是因为在她的想象里有一种感觉,可能是很脏或者产生不好影响的感觉,给了她焦虑,也许跟生孩子这件事有关,她不喜欢的是想象中的很脏或者产生不好
-
教你如何识别儿童双相情感障碍2019-02-21
你的孩子是否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变化?愤怒、兴奋、焦虑的爆发,随后是抑郁和沮丧?这些情绪波动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常常发生在青春期或幼儿期。 1.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是躁狂症和抑郁症的急剧转变。患有这种疾病
-
情绪总是容易紧张如何平静下来2019-01-21
紧张是一个人内心做急躁紧绷的时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来说,能够克服自身紧张的情绪,代表着一个人内心的成熟,那么对于紧张的心理,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平静下来呢?下面看小编的详细介绍。 春天万物生长 当你特别紧张时,不妨面带微笑。为此,
-
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 家长应该这样做2018-12-11
医师指出,多动症患儿多伴有行为障碍,因自控能力差、冲动易怒甚至伴有攻击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其他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 到青春期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做父母后,会影响其子女的发展。对儿童
-
如何避免过度诊断双相情感障碍2018-12-03
躁郁混合症状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常见,DSM系统却没有很好地阐释其特点。它是抑郁和躁狂症状的叠加,但仅通过阅读这两种状态的单独描述很难理解。这就好比通过研究黄色和蓝色来想象绿色。 混合症状的情况给诊断带来了新的挑战。问题不在于患者会遗忘或否认其症
-
了解情绪行为障碍 帮助孩子顺利过关2018-09-29
情绪行为障碍多是发生在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特征主要就是青少年儿童们各种怪异的行为以及异常的情绪。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但是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行的改善,当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障碍的时候,家长们要正确的认识以及处